第二章 教区
第四节 台州教区
一、简 史
天主教传入台州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同治六年(1867),傅道安(1823-1885,衢州麻蓬人)神父从宁波到栅桥(今台州市椒江区葭芷街道白鹤村)开教,后教会落脚海门(今台州椒江);栅桥的张基才(音,一说张才基)是台州第一个天主教徒。后逐渐传播到大岙(黄岩螺洋)、太平(今温岭市)、青塘背(在玉环陈屿)、临海、仙居、天台等地。台州天主教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即同治年间为开教时期,光绪年间为发展时期,民国年间为持续时间;解放以后走上自办教会的道路,信徒发展一度停顿,后逐渐恢复,发展仍趋缓慢。
1)开教时期
清同治初年(1861-1865),黄岩县令布告取缔“无为教”等教派。无为教教徒丝线商王先德(音)等,在栅桥附近的王兴村,建造庙宇作秘密活动落脚点;被识破告发后,1865年其同伙在海门东山汇合,举行“大烛礼”。头目张基才被捕,后以罚四百大洋获释出狱。其时,张的一位好友正在宁波学习天主教道理,得悉张的遭遇,劝他到宁波天主堂学道理。张到宁波,拜傅道安神父为师,认真学习教理。由于他俩接触频繁,日夜相处,傅遂熟悉台州方言,为日后在台州传教,解除了方言难懂之忧。
同治四年(1865)年底,王先德去镇海经商,看到天主教办的育婴堂:保育员对婴儿悉心照管,精心护理,定时喂奶、更衣、体贴入微,犹如亲生女儿一般;使他深受感动。王随后请育婴堂负责人介绍天主教情况。王得到启发,即去宁波天主堂学习道理,从而认识真主,找到了人生真光大道。他回乡不时向乡亲、伙伴们宣讲天主教的道理;并要求当时住宁波的浙江代牧田嘉璧主教派神父来栅桥传教。
次年(1866),宁波天主教徒一位周(音)姓医生(一说姚方庭医生),坐店栅桥行医,又常去大岙传教。当时葭芷一带慕道者日增;慕道者要求周(姚)医师出面,请宁波派神父来台州传教。周(姚)从栅桥返甬,向宁波教会汇报栅桥开展传教情况,引起领导关注。次年6月18日,教会决定:派张老九先生(舟山人,原在上虞传道)到海门传道。张开始以儿科医生身份,在海门租房开诊。他一边治病,一边传道,热情待人,深得人心,慕道者日增。张上书宁波教会,要求派神父为慕道者受洗。
六年(1867)8月15日,张基才如愿以偿在宁波领洗进教; 成为台州第一个天主教信徒。
同年8月下旬,傅道安神父来海门传道;9月2日,在栅桥举行第一台弥撒。21天后回宁波参加神父避静,9月底返回台州。在海门、栅桥、大岙、楚门(今玉环)等地开教。是年,在栅桥建造了台州第一所教堂。
当时海门“无为教”徒要求进教的,有30余家,圣诞节具备领洗条件的25人。临海、黄岩、温岭等地,受洗进教者24人。
七年(1868),福音传播到黄岩闸门头、大岙等处,慕道望教者与日俱增。当年复活瞻礼,在栅桥受洗进教者30余人。后因教徒增多,教务发展,傅神父一人难以应付,从宁波派来身强力壮的马本笃神父(江阴人,1832-1894)协助工作。不久,马因事调甬,改派沈若瑟神父(海宁人,1835-1868)来台协助。其时台州教友99人。傅在海门、大岙等地购买旧房,作临时教堂。
凤凰山永贞庙主持和尚云林,弟子众多,庙产富裕,因3次遭强盗抢劫,对佛教信仰动摇。云林12岁出家,自幼好学。他的弟子不少是“无为教”徒,其中一弟子改信天主教,邀云林去栅桥,与傅神父结交,探讨教义。迭经推心置腹的叙谈,云林大开心窍,改变信仰,认真钻研天主教道理,于同治七年(1868)圣母升天瞻礼,在栅桥受洗于傅神父之手,洗名保禄。云林后来成为传道员。云林的弟子门生,在他的影响下,先后受洗进教者20余人。云林门生遍及雁荡山区的温岭、黄岩、乐清、玉环等地;在各地天主教徒的影响和云林的宣传下,纷纷要求领洗,掀起进教热。当时黄岩的大岙和玉环的青塘背,要求受洗进教者32人。是年10月,傅神父为玉环10位慕道者授洗。玉环由于教友日增,无处活动,有一热心教友胡廷禄,主动让屋作经堂。后来,教务日益发展,胡廷禄、胡廷福兄弟俩为解决祈祷场所,又主动捐款献土地,筹集资金,偕同教友,于12月初动工兴建教堂。
同治九年(1870),乐清有教友15人。同年3月(另一说称“同治七年<1871>3月初”),徐志修(1830-1890,意大利人)神父来台州传教;徐为工作方便与马本笃住在栅桥,傅住在大岙。
十年(1871),太平县(现温岭市)有了第一个教友。三王来朝瞻礼,各地去海门参加庆祝活动的教友很多,堂小人多,拥挤不堪。徐即解囊,出资2000法郎,在李岙买下1幢房子,改作圣堂,取名“若瑟堂”;圣诞瞻礼举行开堂典礼。十一年(1872)8月,台州有圣堂5所(海门、栅桥、大岙、李岙、青塘背),教友422人。
十二年(1873),台州本堂兼管温州、处州(今丽水)两府的教务。是年七八月间,有处州、青田、温州的青年,陆续来栅桥学习教理,参加宗教礼仪活动。从此,神父也常前往各地探望教友举行圣事。
十四年(1875),傅神父调离台州,任海宁车辐浜本堂。光绪十一年(1885),又调回台州,当年10月5日在栅桥病逝。
2)发展时期
光绪年间(1875-1908),为台州传教事业蓬勃发展时期;光绪二年(1876),台、温、处三地设有教堂10所、学校5所(其中一所办在栅桥),教友972人,慕道者400余人。因各地耶稣教徒纷纷改信天主教,而引发某些耶稣教徒与天主教结下不解之冤,导致台州教案的发生。
光绪六年(1880)12月20日,温州设立本堂区兼管处州。从此,台州、温州两地各自分管教务。
九年(1883),台州有教友922人,学校5所。
法籍田法服神父(1859-1949),光绪十七年(1891)1月起任台州本堂。嗣后,意籍董增德(1850-1922)、法籍郎守信(1859-1910)、国籍阮振铎神父(1865-1910),相继到台州传教。
光绪十八年(1892),法藉神父李思聪(1864-1930)来台州传教。先于海门栅桥传教。8月间,在栅桥建了一所学校,以后相继建造了一幢神父住房及一座教堂。光绪十九年(1893)2月,李神父在临海城关设小堂一座,住有传道员,有百余名耶稣教徒改信天主教。3月,在黄岩城内开设小堂一座,这里慕道者较多,所以在年底又购买了一块土地,准备建造教堂和神父住房。同时,路桥也有三百名慕道者;与路桥相近的长浦茅林村,后来几乎全村人都信仰天主教(多是从耶稣教改信的)。村里人把村上的庙改为教堂,门前立有石碑,记述村民自愿献庙改堂之事。离茅林不远的下泽村也有献庙改堂的事。温岭的新河、东门、乌沙门、大溪和玉环的清港都有不少慕道者。十路间有40余名耶稣教徒改信天主教,于5月建小堂一所。温岭有50人在耶稣圣诞节受洗。这一年里,新受洗者共92人。
当时,台州教会发展很快,十分需要有一个传教中心。李思聪神父感到栅桥地处乡村,不便传教事业的发展,打算另选一处条件优越的地方。为此,李神父先后到江厦(温西境内)、焦山(松门)、海门等地考察,最后确定海门作为台州传教中心。光绪二十年(1894),李思聪在海门择地建造大堂及男堂女堂等附属用房;该堂取名为耶稣圣心堂。他又廉价购买沿江大片土地,开发海涂,建房出租,备作办教资金;虽遭当地士绅望族的阻挠,终在清廷驻海门统领的大力支持下,这计划才得以实施。李思聪随与宁波轮船公司协商,招来了第一艘轮船“可贵”号,后有“永利”、“永宁”、“湖广”、“达兴”等轮相继投航,打通了海门与宁波、温州的航运;后又有“茂利”、“舟山”轮与上海通航。海门港的建成,对海门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廷为此授予李思聪神父二等嘉禾勋章。从此,海门街市日趋热闹,同时也为台州传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年一月,李思聪还在临海城内购买了房子和园地(即中山路天主堂)建造教堂和神父住宅。这年,天台、仙居两县开始有了慕道者。茅林和玉环清港开设小堂作为传教所。茅林邻村坦头王教友渐增,现在坦头王有教友近100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天主教在临海的章安、上辇(双暨市)、蔡桥、杜桥、杨司、涌泉和温岭的松门等地,发展较快,新入教增多;在泽国建造小堂一座。
二十三年(1897),宁波拯灵会派6位修女来台,在海门建立拯灵会第一分会。她们为台州教会,为社会服务尽心竭力。主持圣心诊所的亚玻利姆姆,毕生不辞辛劳,热忱为病人服务。从她手中得到康复的病人,不计其数,感激良殷,至今犹赞不绝口。
二十四年(1898),李思聪派传道员(路桥人)到仙居城内设立祈祷所,进行传道。不久,由王正国传道员主持,当时仙居有信徒二、三十人。
二十八年(1902),樊国柱(加拿大人)神父来台州主持临海、天台、仙居三县教务;姚弥高神父(宁波人)协助工作。樊来后,就在临海城关中山路赵巷一带建造神父楼三间、教堂七间和仁慈堂房屋多间。樊神父又委托姚弥高神父在天台妙山头建造大堂一座、神父住房五间。在仙居城内也购了十亩多地,建造教堂七间和住房等共计40余间。三十二年(1906),天台带横村建造了一所祈祷所。
同年,玉环清港的外塘、石桥等地有30多人入教。
3)成立国籍代牧区
宣统三年(1911)至1949年,为台州天主教的持续发展期。其间,国籍神职人员逐年递增,并成立了国籍台州代牧区。
民国初年(1912-1917),天台亭头村、大西乡燥枕庄、章家岙、下周村、赤山、大路下等地建立祈祷所。
四年(1915),姚弥高神父到仙居巡视教务,并在西乡下力、抱弄二处设立祈祷所。不久,在城内马宅巷建造教堂一座,后又在横溪、皤滩设立祈祷所。
七年(1918),松门徐加荣和徐加富(松门巨商)兄弟俩捐款给教会购买建堂用地,建造了经堂五间和西式楼房住宅五间。陈文潮为该堂第一任传道员。
八年(1919),李思聪神父调任宁波副主教,1930年逝于上海。继李思聪主持海门教务的是陶类思(法国人)神父,副本堂为袁神父(宁波人)。陶返法后,由荷兰籍文学翰(另一说称文学林或林文学)神父继任本堂。
十五年(1926),台州正式成立国籍代牧区。胡若山(1881-1962,舟山定海人)原中国天主教上海公会议顾问,宁波保禄大修院教授,于6月30日被罗马教廷委任,升为台州首任宗座代牧。后赴罗马,于10月28日在梵蒂冈伯多禄大殿由教宗比约十一世,祝圣为主教,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六位国籍主教之一。就此开创了台州天主教新的一页,其教务管理从宁波代牧区划出,管辖临海、天台、仙居、黄岩、温岭五县教务。其时教友4383人,修女(宁波拯灵会分院)14人,神父7人。民国十八年(1929),海门正式开办圣心小学。二十一年(1932),重建了主教府楼房。次年(1933),建造创办方济修院,苏释蒙任院长,林洁甫、林椒渔任教师。后因生员少,班级多,教员少,施教难,经宁波教区同意,二十五年(1936)并入宁波增爵修院。
海门商业蒸蒸日上,繁华地区的轮船码头和东升街、西升街、东振市街、西振市街和大河头一带房子,不少属台州教区产业。胡若山主教为了消除与地方商绅的矛盾,请当时杭州市长周象贤为中介人,于民国十八年(1929)将上述产业卖给以屈映光为首的振市公司。随后用15万5千元售款,在上海复兴东路和顺昌路一带购买楼房40余间为教区产业。
三门天主教从宁海传入,教堂仅沙柳一处,于民国十八年(1929)建造。
三十年代,台州教区神父,由原来的7名增至21人,即应乐善、姚弥高、俞谷声、俞国梁、周崇一、泮也渔、程行可、戴敏生、管理伯、肖逸人、苏释蒙、林阴民、戴儒望、林洁辅、郑明希、周志中、赵志刚、蔡子琴、林公企、顾谦、郑播夫等。沈光之为第一任副主教,倪儒范为第二任副主教。胡主教又从江苏海门教区(现称南通教区)朱开敏主教处请来海门婴德会修女来台州传教。以增强传教力量。
是年,应乐善奉教区命到黄岩出任本堂,在城区建造了大堂、神父楼等40余间房屋,管理头陀、路桥、大岙、横街、杨家圩、洪家等六个祈祷所的教务,教徒达千余人。后应神父调任临海大园本堂,逝世于临海,终年67岁。
十九年(1930),潘也渔任仙居本堂,信徒六七十人。次年苏释蒙任本堂,开设“檠光”小学,增设王宅、下张二祈祷所,教务发展。继苏治理仙居教务的有林椒渔、赵志刚、戴敏生等神父。天台开办“光启”小学,蔡子琴任校长。
二十一年(1932),温岭教友406人。
二十三年(1934),海门教会创办《台州教区月刊》,程行可任主编;后由戴儒望、林公企继任。教区还曾组织过公教进行会和青年会:进行会由应乐轩、江金义、潘克邦、沈舜臣等任正副会长;青年会由黄初醒(广东人)负责。
二十五年(1936),教廷代表蔡宁总主教莅台视察,6月28日抵温岭巡视。
抗战时期,海门修院五间楼房和钟楼被日寇炸毁,对门仁慈堂里的孤儿孩子避到黄岩大岙和临海黄沙。黄岩城内天主堂大门和大堂屡遭日寇轰炸;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修复。松门教堂的五间西式楼房也被毁于日寇炮火。台州其它教堂也有遭到重大损失的。抗战期间,临海全县有教徒500余人;温岭有教徒1814人;黄岩有教徒900余人;玉环有教徒400余人;仙居仅存70人左右;天台、三门两县教徒不多。当时各县的乡间祈祷所暂时停办。
二十九至三十一年(1940-1942),俞谷声在天台平镇、牌门建立祈祷所,继俞在天台传教的有肖逸人、周志中、陶然等神父。
三十五年(1946)4月,教廷下文中国教会的代牧区提升为教区,台州天主教正式成为台州教区;胡若山为台州教区正权主教。
4)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会进一步走自力更生道路,教友发展趋向缓慢。1957年,台州教友6081人,其中黄岩2873人(包括海门),温岭1147人,天台1005人,临海836人,仙居220人。(玉环有517名教友,当时归温州教区管辖。)自五十年代初,由于“左倾”思想影响,教会房屋陆续被占用,教堂关闭,修女院解散,部分神父教友被捕或遭难。1955年9月10日,胡若山主教以反革命罪被捕,教务由副主教倪儒范主持。1962年,胡若山病释后在黄岩堂病故。1966年“文革”开始,宗教活动完全停止。当年倪病故,教区工作由周崇一、蔡子琴相继主持。在“文革”前后,台州教区亡故的神父有程行可(1953年亡故),郑播夫(1960年亡于安吉农场),管理伯(约亡于60年代),蒋慕悌(1960年亡于十里丰农场),俞谷声(1963年亡故),俞国梁(1975年亡故),周志忠(1979年在天台原妙山头堂后小间亡故),肖逸人(1979年亡故),周崇一(文革时住临海大园,1982年在黄岩教友家亡故),金子建(又名金新登、金戴楚,原在温州传教,1962年释放回原籍玉环朝阳,1987年在玉环坎门亡故)。1987年后尚存留蔡子琴、顾谦、张文爽、陶然四位神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恢复宗教活动场所。1981年,椒江堂成立管理小组,蔡子琴任组长(当时蔡长住温岭新河,时来椒江做弥撒),副组长金鸣空。1984年,椒江收回女堂沿街楼下三间房子,作为教友临时祈祷用房。1984年10月,临海退还部分教会房产。1986年4月,椒江逐步归还教会男女堂部分教产;并先后收回玉环青塘背、坎门、黄岩、温岭、新河、路桥、大园等地的部分教产;椒江洪家、温岭大溪、临海大石的教产作了异地重建处置。
1986年9月3日,尚健在的四位教区神父:蔡子琴(81岁,住温岭新河堂,文革期间以小贩谋生),顾谦(80岁,住路桥行医,后双目失明),金子建(71岁,62年释放后在老家玉环传教)张文爽(70岁,1955-1985年在劳改,释后住路桥金清教友家中),在新河堂相聚,椒江教友金鸣空列席,推选蔡子琴神父为教区负责人,掌管台州教务。
1987年10月,经省天主教“两会”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按地区行政区域的更变,玉环教务从温州教区划归台州教区。
台州教区总堂椒江天主堂,原主教座堂,1987年正式归还开放,蔡子琴、顾谦神父先后常驻。1988年4月27日,成立椒江市第一届教务委员会,主任蔡子琴,副主任梁学刚,秘书长颜安民。但蔡、顾俩神父都已年过八十,体衰多病,顾又双目失明,无法工作,先后于1989年底、1991年初在椒江病逝。
黄岩、临海、玉环、温岭、洪家、新河、牧屿等主要堂点,先后建立堂务管理组织,带领教友们过信仰生活,使教会面貌逐渐发生变化。天台、三门县因信徒老死流失,几十年未过信仰生活,仙居县也只有少数教友过信仰生活。
各县市的堂务管理组织,根据各自条件,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临海、黄岩、大石,20世纪90年代举办的幼儿班,赢得家长、社会的信赖和好评。1980—1990年间,台州教会捐资兴学8110元,赈灾4802元,各类衣物6880件,粮票1500斤,修路4000余米。累计至今,捐助抗洪救灾,西部大开发等爱心奉献,共达二十余万元。
因台州教区解放前后去海外留学的董福星神父仍在梵蒂冈传信大学任教,崔明坤神父留法未归;国内的张文爽1989年又被送“劳动教养”,陶然仍不敢公开进行宗教活动,台州处于“群羊”无牧境地。为此,1991年,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委托温州教区临时代管;每逢四大瞻礼,温州神父到台州主持弥撒、举行圣事。
1992年8月14日,台州地区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筹)于椒江成立,主任徐鸣野神父(温州教区神父),副主任梁学刚、王天云(兼秘书长)。
1992-1994年间,台州教务委员会开始招收一些愿意献己为台州教会服务的男女青年,包括通过省教务委员会从陕西和山东两省统一招收的男女青年,送上海修院和宁波、苏州修女院代为培育。
1993年3月,张文爽神父重出,下半年并住进椒江总堂,主持全台州教务。1994年4月16日,台州教区召开天主教首次代表会议,代表35人,成立天主教台州教区教务委员会,主任张文爽,副主任梁学刚、王天云,秘书长王天云(兼),副秘书长周永福。但不久,张即得绝症,经多年治疗无效,于1996年2月28日逝世,终年80岁。
张得病期间,曾邀请陕西周至教区王辉耀、蔡金朝、何宏宪等三位神父来台州服务;张亡故后均先后返回。
1999年3月,经台州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及台州教友的多年邀请和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协调,从宁波教区调徐吉伟神父来台州服务。同年6月,教区邀请陕西渭南教区郭天平神父(借用两年)来台州服务。8月14日,台州教区的神父、修生、修女代表和各堂区的教友代表共25人聚会椒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徐吉伟为台州教区教区长。同年9月,从上海佘山修院毕业的教区修生路峰(原籍陕西三原)、杨作飞(原籍温州苍南)祝圣为神父。经教区协商,当年8月从宁波教区调来的周芳佳修女,与本地的王玛利、王安娜、林向主和从山东招生经培育的刘红艳、张东红、曹兰秀、姜贻花、袁广清、张洪芳等修女一起,于2000年9月成立了台州教区德兰仁爱服务女修会。
1999年12月9日,台州市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在椒江召开,代表40人;会议确立天主教台州教区为全台州市教务的领导机构,终止原天主教台州教区教务委员会组织及其活动,并成立台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徐吉伟教区长兼任爱国会主任,爱国会副主任郭天平、杨作飞、梁学刚、王天云、周芳佳,秘书长梁学刚(兼),副秘书长周永福、王安娜。
1992年从陕西招收来的教区修生马超毅、卢克强先后从佘山修院毕业,分别于2000年12月与2001年12月祝圣为神父,到堂口工作。2001年9月,又从河北邢台备修院招来四名修生,送上海佘山修院泰来桥分院就读。
2004年12月10日,台州市天主教第三次代表会议召开,代表46人,选出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徐吉伟(教区长兼),副主任杨作飞、梁学刚(兼秘书长),副秘书长王安娜、管宏恩。
2005年元月,温岭本堂杨作飞神父在老家探亲时病逝。同年10月,教区从河北献县教区邀请仲春祥神父、李俊波修士来台州服务。
台州市设九个行政区: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县、天台县、仙居县和三门县。台州教区2005年计有开放堂所25处,神父5名,发愿修女9名,在读修士5名,教友约5000人。教区分设椒江、黄岩、临海、温岭、玉环五个堂区,均有神父常住。
二、堂 区
椒江天主堂
椒江原称海门,由于椒江横贯全境,并因江苏省也有海门,而后改称椒江。
椒江是天主教台州教区教务中心。台州主教座堂有一所耶稣圣心堂、神父楼、主教府和其它附属用房,统称男堂;地处台州市椒江区西门路二号。隔街对面为仁慈堂,统称女堂,是原修女院,有修女小堂、住宅、修女工作室和天神会女孩工作间等大批房屋。椒江区现有章安街道建设村和洪家街道2个祈祷所,约有教友1000人。
葭芷的栅桥是天主教传入台州最早的地方。同治四年(1865),栅桥的原“无为教”教徒张基才(音,一说张才基),在“无为教”遭清廷镇压后,到宁波学道,张基才于六年(1867)8月15日在宁波受洗,成为台州第一位教友。宁波教会回应要求,于那年6月18日派张老九(舟山人,原在上虞讲道),8月下旬,派傅道安神父来栅桥开教传道,并最早在栅桥建堂。
在傅道安后,先后来栅桥、海门传教的神父有江阴人马本笃(1832-1894),海宁人沈若瑟(1835-1868),意大利人徐志修(1830-1890),法国人田法服(1859-1949),意大利人董增德(1850-1922),黄岩人阮振铎(1865-1910),法国人郎守信(1850-1910),法国人李思聪(1864-1930),匈牙利人郎克志(1876-1906),法国人陶类思,宁波人袁神父,荷兰人文学翰等。
李思聪(1864-1930,法籍)1892年来台州,8月间在栅桥建了学校、教堂和神父住房。第二年,在海门择地兴建大堂和男堂、女堂等大批附属用房。大堂造型呈哥特式,东西跨度十五米,南北长度三十九点二米,后设更衣所四十七平方米。教堂正面高三十余米,原祭台房高四十余米;大堂东侧另建钟楼,内有两只口径六十点五公分的古铜钟;整体建筑高耸入云,雄伟、精致、气魄,是当年海门建筑一绝。七十年代初,圣堂遭破坏,大堂中间壮丽的大柱被学校拆除,改为室内运动场。教堂面貌全非。
道光二十年(1894),李又开发海涂,造房出租;并兴造海门海港和三个码头,开通海门与宁波、温州和上海的航运;还开办绣花厂、织袜厂、发电厂,创办诊所学校,为台州教会的振兴和海门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李得清廷赏识,授予二等嘉禾勋章。民国八年(1919),李调往舟山本堂。十九年(1930),在上海病逝;应教友要求,灵柩移至海门,安厝于圣心堂门前台阶下。其墓碑“文革”时被毁,遗骨仍在堂前地下。
光绪二十三(1897),宁波拯灵会第一批六名修女来台,在海门建立起第一个修女分院。三十一年(1905),李思聪建立天神会,收养孤儿,授经传艺;修女教育教友子女,并对外看病传教。
仁慈堂修女院内有一座圣母山,是修女和教友们祈祷、朝圣的地方。传说曾有一叫蒋礼广(音)的海门教友,去上海佘山求圣母;楚门又有一个林洁甫神父的亲戚,有病求圣母;圣母均提示他们到海门小山上求。他们最后来到此圣母山上求,都得所求。民国二年(1913),在山顶上建起一座圣母亭。胡若山主教又增设圣心像、若瑟像和十四处苦路像。山上绿树成荫,景观独好,登高远眺,椒江市景尽收眼底。于是,常有省内外的教友来此朝圣求圣母。每年五、十月份朝圣的人更多。文革期间,圣母山惨遭破坏。2000年,由教会修复。
民国十五年(1926),台州代牧区成立。胡若山主教在罗马祝圣,第二年上任,设主教府在海门,定海门堂为主教座堂。不久重建主教楼房。
民国十八年(1929),海门堂开办圣心小学,后立案称黄岩县海门私立圣心小学。三十四年(1945),增设中学班。解放后,政府接管改名为育才小学(即椒江实验小学)和椒江第一中学(中学后来它迁)。
解放初,椒江男堂房产全被部队占用,大堂被育才小学占用;主教神父搬至女堂居住。“文革”时,女堂房屋全由椒江第一中学占用。1986年4月,椒江教产陆续退还。1986年圣诞节,教会向学校借用大堂,庆祝了文革后第一个圣诞节。1987年,大堂正式收回,恢复正常宗教活动,蔡子琴、顾谦两神父住进堂内。后收回北岸墩头(现称建设村)和洪家的教产,并分别成立堂务管理组织,恢复了三处堂所的宗教活动。栅桥天主堂的教产,尚未收回。
临海天主堂
同治六年(1867),神父傅道安到海门栅桥等地开教时,临海也有人去听道,受了洗礼。光绪十九年(1893),李思聪在临海城内设一小堂,住有传道员,有百余名耶稣教信徒改信天主教。
次年1月,李思聪在今巾山路赵巷一带购买房子和园地,建造教堂和神父住宅。二十八年(1902),樊国柱重建教堂七间、神父楼三间和仁慈堂房子多间。嗣后,在双港大园、大石河头等地相继建堂。其间,本县外籍神父有李思聪、步神父(法籍)、文学林神父等人。宣统二年(1910)后,先后主持教务的神父有姚弥高、俞国声、俞国梁、郑明希、应乐善、周崇一、管理伯、肖逸人、蔡子琴、张文爽等人。抗战期间,有教友500余人。曾办过原德小学、临海花厂、诊所、孤儿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设有杜下桥、大石、大田、大园、尤溪、墩头等6个祈祷所。解放前,称有教友2600人。1955年后,教会活动停止。
文革后,城关原男堂范围内的房地产,只有神父楼三间由教会收回;大堂七间和其他附属房仍被台州电影院占用。大田、尤溪、和杜下桥三处祈祷所未落实。在临海城关的其他教产,在徐素云修女和王春梅等教友奔波努力,已于1984年10月基本落实。现临时教堂(主保无原罪圣母)设在巾山路后面的赵巷39-1号原修女院楼上,除神父、修女住用外,其余房屋大部分出租。现全县约有教友900人(一说1410人)。
黄岩天主堂
清同治六年(1867),傅道安神父在栅桥开教后,曾到大岙(黄岩螺洋)传教。七年(1868),曾在大岙购房,设堂;光绪十九年(1893),在黄岩县城道义巷(今青年东路)设立教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已有教友900余人。民国十六年(1927),应乐善神父首先驻住黄岩传教。十九年(1930),在道义巷购地2.895亩建堂。四面围墙,南面沿大路盖向阳楼9间,西面女堂楼房4间,中间大堂(名小德肋撒堂)连更衣所6间,东面神父楼1幢5间,北面平屋、厕所共17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岩堂开办婴德小学、育婴所与施诊所。在栅桥、洪家、茅林、大岙、头陀桥、屿新、杨加屿设祈祷所。民国三十七年(1948),教友增至2000余人。
文革开始,俞神父被“扫地”出门,全部房子被机关单位占用。宗教活动被迫停止。直至1981年,各地宗教活动开始恢复,黄岩市区重开教堂。黄岩堂除临街9间房子只留有二间店面房外,其余房子基本落实。1990年全堂区教友845人,以杨加屿(金清新市乡)占多数。主日,宗教活动经费靠教徒奉献及房租收入支出。黄岩、路桥两区约有教友1000人,其中黄岩400余人。
路桥天主堂,称若瑟堂,坐落在南栅磨石桥东。原教堂四面围墙,墙内西、南两边有大片空地,居中有坐北朝南楼房5间、披一间。1966年先后被各单位占用。1987年落实政策时,按原房的平方面积计算,只归还西头4间楼房,作临时圣堂,地址为永跃街3号。
茅林若瑟堂,传道员先后为茅同法、阮正斋、陈臻福、陶仁龙。有楼房5间、平房5间、圣堂4间,堂前是水塘,堂东空地一片,四面围墙。“文革”前楼房2间倒塌,剩下的2间楼房和圣堂,“文革”时被拆除,未落实政策。
头陀祈祷所,在山平头,传道员是皮文华。原有房子9间半,空地3000多平方米。大跃进时,当地政府将2间平房与山下梅青调换房屋1间,给陈秀兰母子2人居住;将半间房子拆掉,兑现50元。其余房子全被学校占用,尚未落实。
大岙祈祷所,传道员为程寿堂。解放后,由徐桂春教友代管。总面积1.826亩,房屋6间,“文革”时,被当地大队拆卖,至今未落实。
杨家屿堂的教产, 除部分土地外, 己基本落实。2005年间, 当地教友, 同心协力, 造起了十分漂亮的新堂,称圣家堂。
温岭天主堂
清同治十年(1871),太平县(今温岭市)有了第一个天主教教友,他是去海门参加教会活动后信教的。清光绪六年(1880)间,曾有外国传教士来大溪传教。二十年(1894),温岭的新河东门、乌沙门,大溪等地已有不少慕道者。民国二十一年,县内有教友406人,其中男教友214人,女教友192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6月28日,罗马教廷特使蔡宁总主教,到温岭视察教务。民国三十二年(1943) 7月,教徒增加到1814人,其中男教友791人,女教友1023人。1949年初,有教堂16处,教友1706人,一说是1860人。住神父的堂所原有3处(温岭、新河、卷桥)。曾在温岭传教的神父有姚弥高、肖逸人。在新河的有周崇一、程行可、管理伯、姚弥高、顾谦、蔡子琴。
温岭籍留法神父崔明坤,曾于1984年12月1日,回家乡会晤教友。
温岭传道员:城关堂为罗大年,松门为陈文潮、周振才,桥下为周学祥,塘下为陈云庭,牧屿为黄合九,岙环为陈可明,温西为徐冠庭,大溪为赵斯涵等。
温岭城关天主堂,为圣方济各沙勿略堂,原有圣堂7间,神父楼9间,平房8间,和大片空地。大跃进时,全部房地产被镇政府占用。文革后收回神父楼和北面披屋数间;披屋现改建为可容近百人的临时圣堂,地处坊下街105号,全堂区约有教友1020人。其余房产,尚在落实之中。
新河天主堂约于民国十九年(1930)建造。分男堂、女堂;男堂有圣堂、钟楼、神父楼、学习室及住房等。20世纪50年代,神父被驱逐,教堂无人经管。男堂房产曾由房管部门卖给新河卫生院。2004年圣诞节前全部归还。
温岭温西天主堂于1999年归还了部分房屋,还有一大块场地和小部分房屋尚未落实归还。
松门天主堂,1918年由当地富商徐加荣兄弟俩出钱购地,李思聪神父出资兴建的。解放后,均被当地社会团体侵占,后被改作影剧院。经松门教友连年力争,终于在2005年4月上旬,达成协议,由政府划拨10余亩土地,由教会异地建堂。
大溪天主堂,大跃进时,被地方单位侵占改作它用。20世纪90年代由宗教主管部门协调,采取经济补偿异地建堂的办法解决。受经济、土地面积限制,新堂仅三间楼房,只能供五、六十人过宗教生活。
箬横桥下祈祷所,经神父教友的努力,于二十一世纪初归还教会。
牧屿堂,黄合九从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九年(1935-1940)任首任传道员,当时教友七、八十人;无圣堂,借街口教友蔡刚明家中堂楼上过宗教生活。二十五年(1936),胡若山主教鉴于牧屿教友骤增,拨款在牧屿街南购地三亩余,建堂五间、楼房五间、灶房及厕所各二间,四周围墙,场地宽广,教堂就此拔地而起。慕道要求领洗者日增,教友由原来的七、八十人增到500余人,二十九年(1940)教友总数达800多人,为温岭堂区教友最多的堂口。当年,黄合九调温西,由城关罗大年继任牧屿传道员,教务发展滞缓。1953年以后,教务情况衰落。1956年,乡政府进驻牧屿堂,传道员罗大年被捕,牧屿堂面目全非。文革后,被占的房地产,始终未予落实。80年代后期,蔡子琴神父在无奈情况下,为让教友过上正常宗教生活,同意政府在街外山脚盖了三间简陋楼房,权作教友临时祈祷所。
塘下、岙怀二处祈祷所, 至今均未落实。
玉环天主堂
玉环,清朝雍正时设厅,民国元年(1912)改县属温州府。1962年起,改属台州地区;其教务自1987年10月,由省天主教“两会”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划归台州教区管理。
天主教传入玉环县,有港南、港北之分。
清同治六年(1867),傅道安神父曾从海门栅桥到楚门一带传教。同治九年(1870),福山乡上青塘村民到栅桥天主堂学习接受圣教道理回乡,由白衣道改信天主教。十一年(1872)8月,青塘背设圣堂,至光绪二年(1876),教友逾百人。四年,天主教传至坎门钓艚。三十年,传至环山镇。教友渐增,布及教场头(坎门镇)、钓艚、车首头(前、后台)、城南、青马和沙鳝等地。民国七年(1918),传至古城。二十六年,蝤蠓岙、小古顺等地相继建立祈祷所。
传入之初,无专职传道员,由海门天主堂法国神父陶类思每年两次来玉环,作“开四规”和“开恩功”。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钓艚岭头大教堂建成,始从外地调入神父,历五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宁波人余神父携款到玉环,将坎门钓艚岭头祈祷所扩建包括圣堂、神父楼、食堂、栈房等六幢计大小42间1200平方米,占地4000平方米,作为全县600多教友的活动中心。
另一传说:始于清光绪二十(1894)年,玉环清港有人到海门栅桥听道慕道,后传入清港。二十三(1897)年,李思聪在清港设堂传教。民国十四年(1925)延至楚门。三十二年,楚门北门祈祷所也建成。福音逐渐传布到深浦、隔岭一带。
解放前夕,全县有天主教堂2所,祈祷所6处,教友600余人。“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文革后,才有教友在坎门民宅过主日。1980年,坎门简易祈祷所在游宅建成;福山乡上青塘、陈屿、下朝阳、小古顺、小麦屿、城关冷水潭、清港、楚门小南门等堂点相继恢复活动。1988年6月,砍门的钓艚岭头总堂归还教会。以后陆续归还的有上青塘,陈屿的小麦屿,下朝阳,清港和城关东门的教堂。
1988年6月22日,天主教教友在池家堂召开代表会,选举产生玉环县天主教教务委员会,选黄希明为主任,沈三珠、林文达、胡里香为副主任,杨小侬为秘书长,胡学秀、金新钦、李香、孙显广为委员。当时有教友1260余人。同年12月25日,300多教友相聚坎门钓艚圣堂欢度圣诞。
1999年12月,在玉环召开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成立了玉环天主教爱国会;主任黄希明,副主任谢子顺、林文达、胡里香,顾问沈三珠,秘书长张平,委员汤春娥、金增雨、胡学秀、孙显广。圣诞节前,台州教区安排神父修女驻住在坎门钓艚岭头总堂,有900多人参加圣诞庆祝;教会活动全面恢复。以后即由教友奉献和教区筹款,修复了坎门堂的神父住宅楼,和翻新了城关东门的教会房屋。
玉环总堂(无原罪圣母堂)地址在玉环坎门岭头黄坎路13号。
天台天主堂
天主教于清光绪廿四年(1898)传入天台。二十八年(1902)间,姚弥高神父受临海樊国柱神父委托到天台传教,在城关妙山头建立天主教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带横村建立祈祷所。民国元年(1912),在亭头村建立祈祷所。三年(1914),在大西乡燥忱庄建立祈祷所。四年(1915),在章家岙、下周两村设立祈祷所。五年(1916),在望火楼及赤山建立祈祷所。次年,在大路下建立祈祷所。十九年(1930),开办光启小学,由蔡子琴任校长。二十九年(1940),在平镇建立祈祷所。三十二年(1943),在牌门陈村建立祈祷所。在天台传教的神父继俞谷声之后有程行可、萧逸人、蔡子琴、周志中等。解放前,全县有教堂1所,祈祷所12处。文革后,未恢复。1954年,县宗教情况统计天主教友214人,1958年为105人,但过正常宗教生活的仅52人。目前,教堂无一处归还。
仙居天主堂
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门天主教神父李思聪曾派姓于的传道员(路桥人),以后又调王正国传道员来传教,在城内王台门建立祈祷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姚弥高神父到仙居;民国八年(1919),在城内买土地建立天主教堂。十五年(1926),胡若山任台州主教后,在下力洋、土羊、皤滩、横溪、抱弄等地建立祈祷所,并派传道员主持。十九年(1930),潘也渔神父(黄岩人)来仙居主持教务,重修教堂及住宅,开办檠光小学。城乡教友来过主日的有70人左右。二十三年(1933),潘也渔它调,由苏释蒙神父(黄岩人)主持,增设外宅、下张两祈祷所。二十九年(1940),乡间各祈祷所及檠光小学因经费困难停办。三十五年(1946),林公企、戴敏生两位神父接任,恢复横溪、皤滩祈祷所。1950年,天主教堂及各祈祷所停止活动至今。1954年,县档案宗教情况统计天主教友260人。目前,教堂无一处归还。
三门天主堂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天主教由宁海传入。民国十八年(1929),建沙柳天主教堂。教友不多,逢教会节日或主日就近去宁海县城教堂聚会。
沙柳教堂年久破旧,20世纪90年代,由教会大修。原先管堂的是教会贞女传道员童仙女,现为杨朝见教友;目前在堂内居住外教人周瑞海。
第五节 丽水教区
一、简 史
1)传入与发展
明万历四十年(1613),耶稣会士林斐理(葡萄牙人)神父和石宏基(澳门人)修士曾到处州(今丽水)进行传教活动。清同治十三年(1874),台州几名传道员到青田和丽水传教,从此两地开始有慕道。同年7月,丽水城内和青田,首批慕道者到黄岩栅桥学习教会基本教义,并带回几本经书。十四年(1875)5月,圣神降临瞻礼,徐志修神父给从温、处到栅桥的26名青年慕道者举行了洗礼。次年(1876),徐到青田、丽水、云和传教。耶稣复活瞻礼,20名处州慕道者到温州领受洗礼。这年,温、处已有300多名教友。
十六年(1877),马宗良神父(1832—1894,江阴人)到处州传教,在丽水施洗23人,其中青田19人,丽水4人。那年统计处州府已有51名教友,其中青田39名,丽水4名,云和1名。
光绪十七至十九年(1891—1893)间,原属温州本堂区的处州教会划归衢州本堂区。那时衢州总本堂是和安当神父,他率领曾文林、蔡奉璋2位传道员及蔡的妻子,到金华、丽水长住传教,达2年之久。到丽水居住在九龙,并安排王恩兴(1855—1908,黄岩人)和陈子愚2位神父常来金华、丽水2地,到吴圩、青田、缙云、云和、丽水城内进行传教活动。十八年(1892),丽水城内租有房子作 小堂。同年,在九龙购买了一块土地建造了圣堂和神父住房,是丽水地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吴圩慕道者发展到500多人,其中部分是向教会要求物质施舍来的,第一批领洗30名。2名传道员和蔡的妻子,讲解教义,传授经文,十分积极,工作效果显著。离九龙30里地的大港头也设立了祈祷所。缙云有几名耶稣教徒改信天主教。丽水城内有10多名教友,离城5里处有4家慕道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丽水城内购买了一幢旧房,作为教堂。当年11月,法籍冯烈鸿神父从温州到丽水探望教友,他在信中报告说:“我在一幢破旧的房子里,接待了二十来名教友,十来名慕道,并给七人举行了洗礼。”柴皮和萧家渡都有了教友,在柴皮有姓麻的兄弟俩把厅堂让出做祈祷场所,萧家渡的新教友捐款新建了1座 小堂。这年年底,从温州派来传道员,1名住丽水城内,另1名住萧家渡。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后,青田、丽水城内,九龙和松阳4个祈祷所还存在。徐辅贤神父(1872—1935,栅桥人),在温州培训了17名传道员,分配到丽水城内和青田各1名。当年刘怀德神父,在青田新建1座教堂,在丽水城内也建造了神父住房。二十六年(1902)1月贴出《浙江温处道王观察告示》,说义和团以来,北方数十万生民涂炭,倾家荡产,希不再酿衅,并有“教士来华传教,以劝人向善为宗旨,本无损于尔民”等语。同年,冯烈鸿又在丽水城内教会旧房相邻购买了1块土地和1幢房屋,并重建萧家渡小堂。6月,由沈若翰神父监造丽水城内新堂,建筑费2000银元。二十七年(1903),戴思纶神父到温州传教,常来处州一带举行圣事。次年,戴兼任丽水本堂,在松阳施洗14人,遂昌11人,宣平、云和、庆元都有慕道,白岩有慕道300名,缙云100多名,龙泉400多名。二十九年(1905),青田城内小堂被烧毁,戴于11月在青田购买一块土地,建造新房五间,朱坑(译音)、大路也设立祈祷所。当年,法籍苏若望神父来丽水。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丽水发生特大洪水,城内有230户被洪水冲走,3219户难民。教会学校、附属建筑及围墙被冲塌,其他教会房屋和神父住房无大损失。冯烈鸿参加地方赈灾工作,11月,到丽水、青田300个村庄,发放了4.5万袋面粉和1.1万银元。这年,处州有教友700名,慕道900余名。
宣统二年(1910),戴思纶调往衢州任总本堂。马福良( 1878—1940,法国人),主持丽水教会。民国二年(1913),苏若望神父任丽水本堂,着手建造耶稣圣心堂,八年(1919)竣工。11月7日,首瞻礼六,举行开堂典礼,由温州总本堂马福良主持,林芳谷神父(1882—1927,法国人)和郎树望神父(1883一?,法国人)前来参加, 任大礼弥撒五六品,副本堂胡保禄介绍丽水天主教开教史,并弹风琴指挥唱经班,本堂苏若望负责接待。前来参加典礼的来宾有当地官员、绅士、校长等20余人,松阳、碧湖、九龙、青田、白岩、大路等地教友亦前来参加,教友约400人。加上来看热闹的教外人,圣堂内挤得水泄不通。
民国十一年(1922)9月,丽水又遭受洪水,当时苏若望和副本堂方都谟(台州海门人)神父在丽水,洪水涌入教堂,2人避到楼上。那时狂风暴雨不止,丽水成了一片汪洋,他们处于危急之中。据苏若望报道:丽水被洪水淹死12500人,难民达12万,村庄被毁250个,冲走房屋5500幢。青田的圣堂、住房、家具在洪水中被毁。
加拿大斯加波罗外方传教会创建人樊国柱神父,光绪二十八年(1902)12月抵达宁波,他是到浙江来的第一位不入会的外国传教士。在宁波传教8年后,调到台州传教建堂5年,并为建造丽水耶稣圣心堂,捐出一笔巨款。民国十四年(1925),经樊的要求,传信部决定将丽水地区划作该会传教区域。十五年(1926)1月,樊率萨勒和慕理松2位斯加波罗会神父来丽水。同年11月,又有凯利、文宜宜和金弢(台州大石人)从加拿大前来丽水。
2)成立监牧区
民国二十年(1931),成立丽水监牧区。当时有圣堂及祈祷所29 处,其中除3处为租用房屋,其余都是教会产业,教友2245人。次年4月25日,马威廉(加拿大人)正式就任丽水监牧。同年,樊国柱到金华传教。民国二十二年(1933)樊邀加籍无原罪修女会修女到丽水开办圣心医院。二十四至二十五年(1935—1936),樊出资在兰溪、浦江城内、毛店;汤溪邵家、永康小窖朱等地建造圣堂。二十八年(1939),又将金华地区从杭州代牧区划归丽水监牧区。
民国三十年(1941)教务统计:(包括金华地区)
教友:6250人 神父:外籍,38人
慕道:1182人 神父:国籍,6人
堂口:13处 修女:外籍,9人
圣堂:11座 小学(完小):3所
祈祷所:55处 经言学校:11所
后马辞职,高尔登任代监牧。丽水、青田、大路、黄坛、龙泉、松阳、碧湖都住有该会加籍神父近20人。日军入侵浙江后,只有加籍范国昌神父留在龙泉八都,其他加籍神父修女全部撤回加拿大。三十五年(1946)开始返回,逐步恢复各地教堂。次年,上述丽水各堂及金华、兰溪、汤溪、永康、武义、东阳、义乌、浦江,均住有神父。
3)建立丽水教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丽水监牧区改为丽水教区。次年,加籍谭尔鼐选任主教。同年6月,谭在加拿大受主教祝圣礼;9月底,回丽水,委范国昌任副主教。当时,丽水、龙泉设医院各1所,青田、金华两地设施诊所,由加籍修女主持开展工作。办有小学3所,其他各堂凡有神父居住的都设有小型施诊所。
1949年5月,丽水解放。教会外资经济断绝,靠外汇度日的加籍神父、修女先后申请回国。1954年3月范国昌被驱逐出境,相继谭尔鼐主教亦于同年返回加拿大。丽水教堂神父楼和附属用房、院地全并入由教会学校改称丽水城关镇中学。1956年拨还神父住房两间,约100平方米,作黄胜白神父住所,楼上作为临时圣堂。青田徐鸣野神父去温州,金弢神父到青田堂,永康本堂傅胜去上海,郭慕天从东阳迁居金华。1957年,金弢在青田病逝。1958年,神父、修女集中学习劳动,各堂活动停止。文革时,各地教堂移作它用。文革后,又恢复活动,丽水、碧湖、青田、龙泉先后成立爱国小组,丽水城关镇推金培鉴为筹备小组组长。1987年10月,丽水地区教务划归温州教区管理,金华地区划归杭州教区管理。嗣后,莫正廉(丽水人)神父常驻青田,主持丽水各堂教务。
二、堂 区
丽水天主堂
同治十三年(1874),在城关淮海祠下设祈祷所,后迁小鲁街,教友增至100余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大猷街购入院地一块,旧房一幢,作临时教堂和神父住房。民国二年(1913),时在台州的范国柱把同处工作的苏若望派来丽水。八年(1919),教友日增,苏着手建造大堂,获樊巨款支持,一座占地约800平方米、约可容纳1000教友的哥特式耶稣圣心大堂落成,还附有钟楼和更衣所。随后,建起神父楼、厨房、教友会议室等。十年(1921),又建一座求是小学,房屋面积5万余平方米,二十六年(1937),改名崇真小学。二十二年(1933),又建一座圣心医院,连同教堂、神父楼、学校等占地总面积为9328平方米,分别处于大猷街南北两侧。1952年后,圣堂、神父楼等并入学校,医院改为丽水市工具厂。直至1956年,拨还原神父住房2间,约100平方米,作教会活动场所和黄胜白神父住所。文革时黄回老家,文革后再住入。80年代初,圣堂被拆除。1986年,黄胜白病逝,由城关天主教爱国会小组管理。
青田天主堂
青田县鹤城镇天主教堂,最早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法籍刘怀德神父建造。三十一年(1905),被火烧毁。当年11月,法籍戴思纶神父在宝幢街购买土地一块,建造新房5间。民国十一年(1922)间,圣堂、住房、家具等全被洪水冲毁。经逐年修建和扩充,解放时堂区占地面积为1.773亩,折计1182平方米。已建有二层楼的教堂1座、二层楼的神父住房和修女住房各1座。合计建筑面积为813平方米,占地二亩。另有花园和菜地等0.554亩,折计369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据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 还曾开办崇真小学。
到任本堂的神父有:民国二十一年(1932)2月,西班牙人师晷,加籍毛文彬。同年10月,加籍詹先德。二十六年(1937),加籍刘铎、孙文魁。次年,徐古孟、干高迪。二十九年(1940)1月,薛仁山、朱天宠。三十年(1941),江镜如。三十七年(1948),云和人徐鸣野。1956年金弢。1999年至今,莫正廉。2004年,移地另建新堂、神父楼和敬老院。
其它本堂区有:龙泉、碧湖、松阳、缙云、云和、大路、黄坛、白岩等。尚有遂昌、庆元、景宁、宣平四县无教堂。
第六节 温州教区
一、简 史
1)传入与发展
《元典章》33卷14页载,元大德八年(1304),“温州路有也里可温,创立掌教司衙门,招收民户,充当本教户计(籍)。”元末失传。
明末清初,天主教多明我会传教士黎玉范(西班牙人,1547—1644)由福建福安来温布道,传称曾在虞师里设堂。不久,因抨击祭祖民俗,引起佛教徒反对,被官府押送离境。康熙三十五年(1696),浙江代牧区建立。1700年,有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士朴勒玛在温。后因中国民间祭祖问题发展为罗马教廷和清王朝公开冲突,康熙诏令驱逐外国传教士,并严禁传教,使代牧区教务于康熙四十九年(1718)告辍。
清同治六年(1867),宁波傅道安神父赴台州栅桥传教。同治七年(1869),乐清里岙的陈希林和陈茂庆入教,并在里岙开设了一个堂点。十二年(1873),栅桥天主堂本堂神父(又称主任司铎)徐志修曾派传道员2人来温,被一些无为教徒(白莲教分支)所闻悉,并于1874年夏派出代表往栅桥,试求入教,而成为温州首批慕道。同年11月,栅桥堂马宗良神父来温看望慕道,为30多位福建老教友,开设了临时活动点于城南花柳塘巷,并派了舟山人顾玉岗为驻温首任传道员。十四年(1875)春,马再次来温,给26名慕道者施行洗礼,进一步奠定了温州教会基础。一年后,更有太平天国旧部施鸿鳌和无为教徒潘汝成等受洗入教,使温、处两府教友增至320人,慕道100余人。
光绪二年(1876)11月,栅桥本堂徐志修陪同苏凤文主教来温,买下周宅祠巷周庆妹的三进30间豪门祖屋,将花柳塘活动点迁此至今。
同年11月,新来华的传教士董增德(意籍)常驻温城,作栅桥堂助手,开拓温、处两府教务,直至光绪十七年(1891)调往定海。
光绪六年(1880)12月,温堂从栅桥堂区划出,另成本堂区,驻神父2人,教友420人,并开办了孤儿院和书院(经言学校)。温堂首任副本堂顾宝法神父(平湖人),该年初来温,翌年夏离去。此后来温神父先后有陈子愚(1882—1884年)、王恩兴(1884—1885年)、傅貌禄(1885—1891年)等。历任本堂神父有董增德(1880—1891年)、刘怀德(1891—1902年)、冯烈鸿(1902—1928年)、郎儒望(1928—1934年代理)、顾保禄(1934—1944年)、苏希达(1944—1948年)、郑济民(1948—1951年)、王益骏(1952一1955年)、蔡叔毅(1955—1958年)、方志刚(1958—1966年,兼)。1981年12月起,蔡叔毅任市区教务小组长,2002年,朱维芳神父任教区长。
2)各堂区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温州升为总堂区,由温州本堂神父兼任总本堂。计有冯烈鸿(1903—1928年)、郎儒望(1928—1934年代理)、顾志德(1934—1944年)、苏希达(1944—1949年)。
道光三十一年(1905),戴思纶神父驻处州。宣统元年(1909),处州成立本堂区,戴任本堂。1910年,浙西教区成立,戴调任衢州本堂。
宣统三年(1911),设平阳本堂区,兼管瑞安教务。首任本堂神父苏若望(法国人,1880—1924),副本堂为国籍神父刘汉臣(宁海人,1880—1936)。民国六年(1917),永强派驻传教士马福良(法国人)兼管乐清教务。3年后,升为本堂区,马为本堂,国籍神父张越臣任副本堂。十五年(1926),玉环教务并入温州总堂区,当年,全区教友达26018人。十六年(1927),处州划设加拿大神父传教区。那年,处州教友2300人。
十七年(1928),乐清虹桥和永嘉枫林分设本堂区。十九年(1930)瑞安东门,二十一年(1932)苍南钱库和玉环坎门又相继成立本堂区,首任本堂神父分别为张越臣(瑞安人,1889—1965)、林其嵩(舟山人,1897—1943)、胡子松(宁波人,1880—1957)、吴钦华(温州人,1877—1956)、余霞瑞(宁波人,1902—1940)。副本堂分别为李仁声(永嘉人,1902—1988)、董安民(法国人,1899一?)、童逸山(余姚人,1903—1982)、黄皓然(乐清人,1900一?)。
民国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932—1935),以顾保禄为首的12名波兰遣使会传教士陆续来温州,取代法国遣使会领导温州教会。
二十五年(1936),由钱库分派黄学圣神父(玉环人)驻苍南蒲门。二十八年(1939),蒲门成为本堂区。当时,全温区教友30342人,占整个宁波教区67%。神父32名(其中国籍21名),助理修士3名,中外修女22名,传道员110名,祈祷所152处。
抗日战争时,外汇断绝,教会开支困难,一批传道员先后离去。加之中、波神父之间发生摩擦,教务趋向徘徊。三十三年(1944)7月,苏希达(黄岩路桥人,1898—1957)由宁波派来温州接任总本堂。1946年7月,波兰神父全部撤离,外国传教士在温时代遂告结束。
3)建温州教区
1949年3月3日教廷下文温州教区于6月29日成立。但因主教人选未定,教务仍由宁波主教戴安德兼管,苏希达任温州副主教。7月,戴宣布苏希达、郑济民、潘嘉禄,方志刚、陈熙止5人组成温州教区咨议会,共商办教大事;同时重申解放前夕应急部署,在苏因故不能视事时,由郑和方顺序接任代副主教。后因1951年郑病请辞,增补陈熙止,陈不受。1954年,戴被驱逐出境。1955年,苏被捕,王益骏为副主教。1957年12月31日,苏在狱中病故。1958年6月,方志刚当选为温州教区主教;1960年4月27日,在上海由全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皮漱石总主教祝圣。
温州教区1949年统计有9个本堂区,132个堂点(不含聚会点),神父30人,修女22人,传道员91人,教友36017人,慕道7000余人,小学8所,女慕道培训所2个。市区设总堂1座,分堂3座,祈祷所4处,女修会分院3所,副主教1人,神父10人,修士1人,中、外修女19人,传道员4人,教友约2500人。医院、育婴堂、孤儿院各1所,立案小学2所,女慕道培训所1个,坟山约50亩。
1950年冬起,教务活动在政治和经济交困中进行。温堂发生庆祝圣年和组织”圣母军”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在切断外汇津贴后,所办生产自救的草帽厂和酒精厂,又因不懂经营而相继倒闭,经济入不付出。温堂开始出租部分房屋,实行开源节流和精兵简政,将市区医院、育婴堂、孤儿院和小学依法由政府予以接管,一些传道员回乡参加土改,或”下海”谋生,少数乡村堂点无人管理,有的被作他用。1958年”大跃进”中,在温搞“三献一退”试点,教职人员除老弱有病者外,相继去工厂劳动。堂口、堂点”停止让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区唯一遗存的温堂,也在破”四旧”中首当其冲,人员被扫地出门,宗教活动和爱国会活动全部停顿。
1979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开放周宅祠巷天主堂,恢复爱国会活动。 但部分教友受“爱国会脱离教宗”传言的影响,疑虑重重,不愿到有爱国会组织的教堂过宗教生活,而形成“地下教会”。经过多方长期沟通,消除了部分疑虑。到有爱国组织的堂口参与圣事的日益增多,自愿到神学院和修女院的青年教友亦明显增加。
1983年圣诞节,温堂经过1年大翻修正式开放。1985年,神父楼收回,”文革”中分散的教职人员又集中一起生活。
1992年,王益骏神父劳教释放回温州,林锡黎祝圣为“地下主教”,使教会更趋复杂化。
1993年9月26至30日,省民宗委在温州召开温州市天主教各堂负责人座谈会,对教会问题,进行交流和沟通,消除了对爱国会的一些偏见和误解。
2000年1月21日,温州教区召开会议,进行自选自圣主教,选蔡叔毅为教区正权主教,朱维芳为助理主教。后由于蔡叔毅因病坚辞,而搁置祝圣。
2001年12月10日,温州总堂被鉴定为危房,停止使用;而将波兰神父建造的神父楼下层三间改作临时圣堂。
2002年8月,蔡叔毅病危住院, 9月23日晨3时21分,蔡病逝于东门天主堂,葬瓯北马岙山;朱维芳任教区长。
2003年11月7日,在瑞安召开教区会议。全国天主教主教团秘书长马英林神父到会讲话,确定教区领导班子。
2004年4月18日,温州总堂的临时圣堂又成危房,只得在院中圣母亭前举行弥撒。10月17日,召开总堂房产会议,会上市民宗局领导提议向政府请示,在原仁慈堂院地上另建临时圣堂和神父住房。
2005年6月29日,邀请宁波教区主教胡贤德到温州,在总堂为金上兵修士举行晋铎典礼,参加教友二千余人。
2005年的教务统计:神父16人,修女37人,修生14人,开放堂点363处,驻神父的本堂区10处。
二、堂 区
1949年,温州教区有大、小教堂和祈祷所(不含租用房)161座,分布如下:


清同治七(1869)年, 在玉环青塘背开设最早堂点。同治八年(1869),乐清鲤岙陈希林等开设泉庭聚会点。2年后,栅桥堂拨银120元购屋7间设堂。同治十一年(1872),季长贵、季盛标等首批教徒设立永嘉茶坑祈祷所。光绪十五年(1889),温堂拨银135两购屋设堂和书院。光绪二年(1876),瑞安泮浦徐阿银、孙昆久等教徒开设的活动点。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至沙岙村。民国十四年(1925),温州董若望医院玛莉姆姆(英国人)资助建堂。

温州天主堂
该堂为温州教区主教座堂,坐落市区周宅祠巷,建筑面积98.25m2。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由花柳塘迁来。光绪十年(1884)10月4日,中法战争中被民众焚毁。十二年(1886),重建,并建5间神父楼58间书院楼。大堂于十四年(1888)年开工,十六年(1890)初落成。二十七年(1901),钟楼加高到13丈,成为全市第一高大哥特式教堂,装潢富丽堂皇。1966年8月”文革”时遭破坏,神父修女被逐,活动停顿,房子被占用。1982年,落实政策,翻修后,次年圣诞节恢复活动。1985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教府和5间神父楼,在抗日战争中被敌机炸毁。现有2幢楼,1幢为冯烈鸿民国二年(1913)所建;东首另1幢7间神父楼连同其旁3间楼,为顾保禄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所建。另还建有办公及职工生活平房39间。整个天主堂男堂建筑面积3300.96平方米,占地8.855亩。
仁慈堂(女堂),在周宅祠巷天主堂对面,建于光绪二十二至二十四年(1896—1898),内分拯灵会修女院、孤儿院、女书院和女慕道培训所4部分,各有数幢房屋,正中通道后部有圣堂和假山。房屋总面积3598.8m2,占地9.7925亩。现东首拆建为市电视大学,西首则大半在“文革”中被人拆建成连片楼房,几经转手,变为宿舍,因产权明确,尚在处理之中。
钱库天主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祈祷所。三十年(1904),建堂。民国六年(1917),另建新堂。十九年(1930),设本堂区。首任本堂为吴钦华(温州人),教堂7间,前有22米高钟楼,旁有神父楼和厢房,是温州天主教友最集中的堂区。有祈祷所24处,教友约5万人,以林家院最多。
平阳天主堂
位于昆阳镇西坑街。光绪十五年(1889),从温州传入。十九年(1893),以旧房5间作圣堂,由杜山头杜先生带管。宣统元年(1909),经过修建,派驻潘子斌传道员。宣统三年(1911),成为温州第二个本堂区,由法籍苏若望和国籍刘汉臣神父主持平阳和瑞安教务。民国四年(1915),本堂法籍林芳谷建神父楼5间。九年(1920),建造新堂。十一年(1922),扩大祭台间,添装天棚。堂深25米,阔16米,呈十字形,钟楼高15米,悬钟3口。十三年(1924),建西首善导堂(拯灵会修女院)。平阳堂总面积12.65亩,山园60余亩,房屋2956m2。十九年(1930),瑞安和钱库划出另成立两本堂区。1958年起停止宗教活动,1982年,收回善导堂作话动场所。余被拆建,神父楼5间及一些平房仍被占用。
瓯海永中天主堂
坐落沧河头。光绪三十二年(1906),租房设堂,驻有传道员。宣统三年(1911),异地建房。九年(1917),始驻神父。九年(1920),成立本堂区,兼管乐清教务。至十七年(1928)年,先后置地18亩。现有教堂和神父楼建于十五年(1926),堂前钟楼高8.6丈,悬钟3口。同年,乐清白溪造水坝,教会捐银5000元。水坝竣工后,送堂“乐善好施”匾额一方。“文革”中,被破坏。1986年,修复重新开堂。
永嘉枫林天主堂
位于该镇二村。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堂。民国九年(1920),改建新堂。十七年(1928),成立本堂区,辖楠溪北片教务。三十年(1941),翻建教堂,9间深28米,呈十字形,门前建有钟楼,高21.7米。1958年,被占用。1992年,收回,经大修,复堂。有神父楼4间、厢房40余间,占地1800平方米。
虹桥天主堂
坐落陆宅巷。宣统元年(1909),设堂。民国十七年(1928),成立本堂区。二十年(1931),建3间神父楼,前为小学,后为圣堂,形成三进大院,圣堂6间计300平方米。1958年,被占用,教友赴东联乡湾底堂过主日,老堂倒坍,堂基被占用。1986年,新堂迁建山边,可容200人。蒲岐北门人林名翥神父(公元1914—1992)晚年曾驻此,并逝于此。
瑞安东门天主堂
光绪二年(1876),开教。民国十年(1921),刘汉臣神父主持教务,两年后因病离去。十九年(1930),成立本堂区,胡子松神父任本堂。1958年停止活动,屋被占用。1988年落实政策,易地万松路东,另建新堂,深24米,宽12.15米,生活用房13间,占地约2亩。

苍南宜山天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