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信仰于1611年传入杭州。1627年,明朝监察御史、天主教徒杨廷筠在观巷(今中山北路415号天主教堂所在地),建造杭州天主教第一座教堂。
1659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在当时浙江巡抚佟国器的大力支持下,在杨廷筠所建教堂原址另建新教堂。1661年,建成。新堂命名为“救世主堂”,后改名“无原罪圣母堂”。 它的结构取西欧教堂格式,是当时全中国最精美的一座教堂。
1691年,因禁教教堂被改为佛庙。第二年,清康熙帝下谕按原式修复。
1692年8月2日遭火焚。1699年,清康熙帝赐银修建遭焚教堂,并在堂门上加“敕建”二字。
1730年,教堂又因禁教被改作寺庙天后宫。
1864年,浙江代牧法国人田嘉璧收回自1730年改为天后宫的杭州天主教堂。
1876年,法国人冯伯德神父从教堂西侧延伸,扩建祭台间两间。
1910年5月,浙江代牧区划分为浙东、浙西代牧区。浙西代牧区主教法国人田法服,将主教座堂设在杭州天主教堂。
1912年11月,圣堂又遭火灾,并再次修复。
1916年,田法服主教从圣堂东侧延伸,扩建了3间。至此,教堂共11间,总长41米,加上更衣所总共12 间。
1950年,因扩建道路,教堂院落的大门被拆除,改建为一般普通大门。
1966年,教堂被改作他用。
1982年12月12日,举行复堂典礼。
2009年,对教堂进行全面修缮。2011年,教堂成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2月,教堂的窗户全部配置彩绘玻璃。
纵观杭州天主堂的历史,可谓久经风雨,历尽沧桑。但今天的杭州天主堂已面貌一新,不仅是天主教杭州教区的教会中心,也是浙江省天主教会对外交往的重要场所。


Brief History of the Cathedral
Built in 1659 by the Italian Jesuit, Martino Martini,with the support ofthe governor ofZhejiang, Tong Guoqi. Named “the Church of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Our Lady” .
In 1691and 1730, converted into a Buddhist temple. In 1692 and 1912, burned and repaired again. In 1698, the emperor Kangxi granted silvers to repair the burnt church, and that the words “BUILT BY ORDER OF THE EMPEROR” be inscribed on the church’s gate. In 1876 and 1916, had the west and east side ofthe church expanded.
On December 12th 1982, Mass was held in celebration of the church’s restoration. In May of 2009 work began on a full refurbishment of the cathedral, which included a new set of stained-glass windows completed in February of2012.
The Hangzhou Cathedral has weathered many storms throughout its long history, and yet it remains today to be the centre ofthe Hangzhou Diocese and a bastion offaith for all.
教堂彩绘玻璃人物简介
北墙(从祭台间到教堂门口)

1. 圣伯多禄宗徒(St. Peter)
圣伯多禄,原名西满,是耶稣召叫的首批宗徒之一,曾蒙天父的启示,率先宣认耶稣是基督、天主子。耶稣立他为磐石,建立祂的教会,并把天国的钥匙交给了他(玛十六:16—19)。耶稣受难时,他因曾在鸡啼前三次不认主而痛哭。耶稣复活后,三次问他是否爱祂,而伯多禄三次回答:“主,你知道我爱你”,耶稣遂任命他牧养自己的羊群(若二十一:15—17)。他曾任安提约基亚的牧者,最后在罗马任教会首牧,履行宗徒之长的使命,领导初生的教会传扬福音。约在六十七年,当尼禄王迫害教会时,在罗马殉道,葬于罗马梵蒂冈山,今圣伯多禄大殿之下。
2. 圣保禄宗徒(St. Paul)
圣保禄,原名扫禄,是狂热的法利塞人,曾积极迫害基督徒。但当他在追捕基督徒时,被天上的光环射倒在地,蒙基督的显现和感化,成为热诚的基督徒,且到处讲道(宗九:1—22)。他与巴尔纳伯一起,在安提约基亚接受覆手,为圣神选派往外邦人传扬福音(宗十三:2—3)。他历经艰辛,为主的名受许多的苦。最后约在六十七年,在尼禄王的教难时,在罗马城郊被斩首殉道,葬在今罗马城外圣保禄大殿之下。保禄的书信是新约圣经的一部分,见证和阐释了基督信仰。
3. 圣史路加(St. Luke)
圣史路加,生于外教家庭,原是一位医生。皈依后,追随保禄传教,参照他的宣讲,撰写第三部福音——《路加福音》。他把教会的初期生活写在另一部书《宗徒大事录》中,叙述教会从开始直到保禄第一次居住罗马之间所发生的事迹。他在希腊的亚该亚逝世,享寿八十四岁。他的遗骸移葬于君士坦丁堡,后又迁往意大利的帕帷亚。 圣路加是医生和画家的主保。在传统圣像上常被描绘成正在为圣母作画的态像,牛则是他的象征。
4. 圣史马尔谷(St. Mark)
圣史马尔谷,是巴尔纳伯的表弟。曾陪伴圣保禄作第一次传教旅行,日后同赴罗马。曾在伯多禄宗徒宣讲福音时,充当翻译员。曾在埃及、利比亚等地宣讲福音,是亚历山大教会的第一位主教。他根据圣伯多禄的口述,完成了《马尔谷福音》。圣人约在六十八年在亚历山大殉教。圣人的标记是一只带有翅膀的狮子。


5.坚振圣事(Confirmation)
是主耶稣亲定的七件圣事之一。
是坚定教徒信念的礼仪。
借此圣事,天主圣神特别倾注在领坚振者身上,使圣洗的恩宠得以圆满,使领受者加深与天主的父子关系及与教会的联系,更牢固地成为基督的肢体,得到圣神的七恩和特别的力量,能为基督信仰作见证,不以十字架为耻。
6.圣洗圣事(Baptism)
是主耶稣亲定的七件圣事之一。
为基督教徒入教仪式。
主要的仪式是施洗者把受洗者浸入水中,或在他头上倒水,同时说:“某某(圣名),我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你授洗。”
这仪式象征受洗者与基督同死同埋同复活,成为“新受造物”。 这件圣事亦称为“借圣神所施行的重生和更新的洗礼”。也称为“蒙受光照”,因为受洗者已成为“光明之子”。


7. 圣多默宗徒(St. Thomas)
圣多默,是犹太加利肋亚人,出身贫贱,耶稣的十二宗徒之一。
他热爱耶稣。耶稣到犹太去复活拉匝禄时,宗徒们劝阻他:“老师,犹太人图谋砸死你,你怎么还往那里去?”多默道:“我们也去,同你一起死吧。”
多默性情倔强、不轻信。耶稣复活后第一次显现给宗徒们时,多默不在场,当宗徒们告诉他耶稣已复活,他说道:“我除非亲眼看见他手上的钉孔,用我的指头,探入钉孔;用我的手,探入他的肋旁,我决不信。”八天后,复活的耶稣再次显现给宗徒们,并对多默说:“伸你的指头到这里来,看看我的手,伸你的手探我的肋旁.不要做无信的人,而要作有信的人。”多默高呼道:“我主!我天主!”
圣神降临后,多默到波斯和印度等地传扬福音,劝化了无数异教徒。圣人在加拉弥纳遇难,遗骸最初安葬在叙利亚爱德撒,后迁往意大利窝尔多纳城。
8. 圣洗者若翰(St. John the Baptist)
圣洗者若翰,是匝加利亚和依撒伯尔之子、耶稣的亲戚。他在母胎中时,已因玛利亚胎中的基督的莅临而欢跃。他在约旦河宣讲悔改的洗礼,预备人迎接基督的来临,故而称为“若翰洗者”、“主的前驱”。他向自己的门徒指出耶稣是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并鼓励他们跟随基督。耶稣称他比先知还大 。最后圣人在黑落德手中殉道,相传被埋葬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
9. 圣多玛斯•阿奎纳(St. Thomas Aquinas)
圣多玛斯•阿奎纳,一二二五年左右生于意大利阿奎纳公爵之家。先后在加西诺山隐院及拿玻里求学,后入道明会。一二七四年三月七日逝世于意大利。一三六九年一月二十八日圣人遗骸,移葬于法国杜鲁兹。圣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死后被封为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ca),他被天主教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
10. 圣女加大利纳(St. Catherine of Siena)
圣女加大利纳, 一三四七年生于意大利仙娜,一三八O年四月三十日安逝。圣女是天主教道明会第三修会圣人,也是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她曾经帮助额我略十一世把教廷由法国亚维农迁回意大利罗马,并促使意大利各城国间建立和平。一九七O年,被教宗保禄六世封为教会圣师。一九九九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圣加大利纳,连同瑞典的圣贝及达和圣德兰本笃,为欧洲的女主保圣人。


11. 圣斯德望(St. Stephen)
圣斯德望,是一个犹太人,是初期教会首先被委任的七位执事之一,也是天主教首位殉道者。他帮助宗徒们管理教会,并行了不少奇迹,因此激起一些犹太人的仇视,终而被捕,接送到公议会受害。当他们用石头砸斯德望的时候,他祈祷说:“主耶稣,请你收我的灵魂吧。”并为砸死他的人祈祷说:“主,不要向他们算这罪债!”
12. 圣女依搦斯 (St. Agnes)
圣女依搦斯,于第三世纪后期,或第四世纪初在罗马殉道,年仅十三岁。
圣女是罗马贵族的后裔,年幼之时,曾向天主誓许永保童贞。因貌美而被许多年轻人追求,但圣女的回复总是:“耶稣基督是我唯一的夫君。” 一位罗马官长的儿子,因遭圣女的拒绝而恼羞成怒,控告她是一位基督徒,圣女被砍头致命。君士坦丁大帝的女儿为她盖了一座大殿,以尊崇这位圣女。 圣女是贞洁、园丁、小女孩、订婚男女、遭玷污者与贞女的主保。在圣像中,圣女常被描绘成手持棕榈树枝,脚旁则伴有一只羔羊,或怀中抱着羔羊的一位少女。
13. 圣女小德肋撒( St. Therese of Lisieux)
圣女小德肋撒,一八七三年生于法国亚林松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自幼丧母,体弱多病。婴儿耶稣德肋撒是她入会的名字。十岁时,曾患过重病,昏迷竟达三个月之久,后经圣母向她微笑,而忽然病愈。圣女原是一个感情脆弱的幼女,但在十三岁时的圣诞节日,蒙受了天主的特赐恩宠,开始“全面归依”,童稚时期彻底结束,达到感情成熟而度起了更浓醇的宗教生活。十五岁入加尔默罗圣衣会。五年后当了初学导师,终因患肺病,于一八九七年九月三十日蒙主宠召。死后二十八年列入圣品,之后两年,又被圣教会钦定为“传教区大主保”,与东方宗徒沙勿略齐名并列;一九九七年,被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为教会爱德的圣师。
14. 圣方济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圣方济各沙勿略,一五O六年生于西班牙。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也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之一。在巴黎读书时,与圣依纳爵结为好友。一五三七年在威尼斯晋铎,从事爱德工作。一五四一年首途远东,到印度及日本各地传布福音,达十年之久,劝化多人归正。他的东方传教策略是“适应”。一五五二年,死于中国上川岛,葬于印度。天主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也是中国、日本,以及果阿、澳门两个教区之主保。


15. 圣若望保禄二世(St. John Paul II)
圣若望·保禄二世,原名卡洛·沃伊蒂瓦,一九二O年生在波兰瓦多维采,二OO五年四月二日安逝于梵蒂冈。一九八七年当选罗马天主教第264任教宗,是第一个成为教宗的斯拉夫人。他在任教宗期间,在意大利进行了146次牧灵访问,拜访了罗马332个堂区中的317个,到其他国家进行牧灵访问共104次,是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为鼓励天主子民,增强灵修,他宣布举行如救赎年、圣母年、圣体年以及二O00大禧年。为吸引年轻一代,他发起世界青年日。他撰写了5本著作、14篇通谕、15篇宗座劝谕、11篇宗座宪章、45篇宗座牧函。册封了1338位真福,宣布482位圣人,擢升231位枢机,主持了15次世界主教会议。二O一一年被册封了真福,二O一四年被宣布为圣人。
16. 圣德肋撒姆姆(B. Teresa of Calcutta)
真福德肋撒姆姆,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一九一O年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被誉为贫民窟圣人。十八岁入爱尔兰洛雷托修会,远赴印度加尔各答一所学校担任教师。后因为觉察到天主召叫她为穷人中最贫穷者服务,于一九四八年离开洛雷托女修会,为印度贫民中最卑微的一群服务。她在贫民窟教孩子读书,为人治病,把在街上濒死的穷人、穷孩子带回去,悉心照顾救助。一九五O年,她创办仁爱传教女修会,为流浪汉提供食物,让垂危者有尊严地离世,更收容遭舍弃的艾滋病人。后又创立了仁爱传教男修会、德肋撒修女合作者国际协会、仁爱传教隐修会。一九七九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九九七年九月五日去世。六年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她为真福。她的 “凭着大爱,我们可一起做奇妙的事” 这句话,至今依然激荡人心。
17. 圣赵荣(St. Augustinus Zhao)
圣赵荣,原姓朱,一七四四年生于贵州婺川,年轻时,行为放荡。听福音后,痛改前非,于一七七六年受洗,取名奥斯定。一七八一年晋铎,忠于职守。教难发生,被捕入狱,他宁死不肯背教说:“各种重刑,我都乐于忍受,惟有背教之说,万不能出。”终因不堪折磨,于一八一五年死于狱中,时年七十一岁。一九00年,教宗良十三世宣他为真福;二OOO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追封他为圣人。
18. 圣福若瑟(St. J. Freinademetz)
圣福若瑟,一八五二年四月十五日生于奥国提罗尔省。一八七五年晋铎,晋铎后加入圣言会。一八七九年四月来华,首先在香港西贡传教,后在中国鲁南一带传教,约三十年之久,为了福音到处奔波、备受艰苦,被称为“鲁南传教区之父”,福神父说:“爱是教外人所懂得的唯一外国语言”。最后为服务病患身染伤寒,于一九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逝世。二OO三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他为圣人。


19. 利玛窦(Matteo Ricci)
利玛窦,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一五五二年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一五八O年祝圣为神父。一五八三年来中国,曾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一六一O年五月十一日,因病卒于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允许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安葬。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了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名著作有《世界地图》、《交友论》、《几何原本》、《畸人十篇》、《天主实义》、《二十五言》、《基督教远征中国史》等,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0.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
卫匡国,字济泰,一六一四年生于意大利特兰托城。十七岁到罗马学院求学,二十五岁入耶稣会。一六四三年夏抵达澳门,曾在浙江兰溪、杭州、宁波等地传教。一六五O年,被推选为在华耶稣会士代表到罗马为中国礼仪问题申辩。一六五九年,在当时浙江巡抚佟国器的资助下,在杭州天水桥(今中山北路)另建圣堂。一六六一年六月六日病逝于杭州。卫匡国是中国明清交替之际来华的耶稣会会士,是欧洲早期著名汉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和神学家;他在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绩;他的著作有:《中国新地图册》、《鞑靼战记》、《逑友篇》、《天主理证》、《灵性理证》、《驳轮回说》、《中国上古史》、《中国文法》等;他是继马可·波罗和利玛窦之后,对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科学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
教堂彩绘玻璃人物简介
南墙(从祭台间到教堂门口)

1. 圣安德肋宗徒(St. Andrew)
圣安德肋,生于贝特赛达,是圣伯多禄的哥哥。先为若翰门徒,后跟随基督,并介绍弟弟伯多禄追随基督。他曾与斐理伯代表一些外邦人求见基督,也把带着饼及鱼的儿童指给基督。相传他在圣神降临后往多处宣讲福音,并于阿卡雅(今希腊)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希腊教会的主保,也是肉贩、渔夫、矿工、绳索编织工、纺织业者和婚礼的主保。圣人平生最尊敬与喜爱的是吾主耶稣的十字圣架,被后人为“十字架的宗徒”,圣人的图像常被描绘成是一位身负X形十字架的渔夫或传教士。
2. 圣雅各伯宗徒(St. James)
圣雅各伯,又称次雅各伯,是阿尔斐的儿子、耶稣的堂兄弟,也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之一,曾任耶路撒冷主教。 在教会召开的耶路撒冷会议上, 主张教外人归化圣教,无需行割损礼。圣人圣德出众,被称为“义人”,不饮酒类和其他烈性饮料,也戒食任何有生命的物品。因常跪地长祷,双膝厚茧坚硬如骆驼之皮。六十二年,被人用木棒击头致命。由他写的《雅各伯书信》特别强调善行的重要。
3. 圣若望宗徒(St. John)
圣若望,载伯德的儿子,长雅各伯 宗徒的兄弟。先为若翰洗者的门徒,后耶稣召叫他作宗徒,被称为“主的爱徒”。最后晚餐时,最靠近耶稣。基督被悬在十字架上时,把自己的母亲托付给了他。约于公元一百年时逝世。他是初期教会“柱石”之一。他所写的《若望福音》,强调耶稣的天主性,意义深奥,犹如高空雄鹰。圣人所写的一切著作,以耶稣天主的圣爱为中心,号召教友以爱还爱,彼此相亲相爱,素称为“仁爱的宗徒”。
4. 圣史玛窦(St. Matthew)
圣史玛窦,又名肋味,是葛法翁城人。蒙召为宗徒时,身为税吏。相传他曾在东方传教,在波斯殉道,他的遗骸现葬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东南的索勒诺。
他以阿拉美语编写的《玛窦福音》,力证耶稣就是“默西亚”、天主子,在四福音中材料最丰富,结构最有系统,在教会内应用最广,引用最多。在教会画像中,圣人身边常常是一个带有翅膀的人。


5.圣体圣事(Eucharist)
面饼和葡萄酒在弥撒中由主礼者祝圣,即为耶稣的肉体和血。
在最后晚餐时,耶稣拿起饼来,感谢了,分开,交给祂的门徒说:“你们大家拿去吃,这就是我的身体,将为你们而牺牲。”
然后祂拿起葡萄酒杯说:“你们大家拿去喝,这一杯就是我的血,新而永久的盟约之血,将为你们和众人倾流,以赦免罪恶,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
6.圣体圣事(Eucharist)
是主耶稣亲定的七件圣事中至尊至大的圣事。
是主耶稣以祂的体血建立的感恩祭献。
祂以祝圣饼酒的方式,永留十字架的祭
献于后世,直到祂光荣地再来;
祂把这祭献托付给教会,作为祂死亡与复活的纪念。
这是团结的标记,爱德的联系,新而永久的盟约,逾越的宴会。
在此宴会中,我们领受基督,心灵充满 恩宠,并获赐永生的保证。


7. 圣巴尔多禄茂宗徒(St. Bartholomew)
圣巴尔多禄茂,又名纳塔乃耳,加纳人,由斐理伯宗徒介绍给耶稣,是十二宗徒之一,耶稣称他心中毫无诡诈(若一:45—49)。相传他在主升天后,往阿拉伯、印度及亚美尼亚宣讲福音,最后被处以剥皮刑法、斩首而殉道。因此,在圣人画像上常有圣人左手托住自己的皮,圣人的圣髑被供奉在罗马圣巴尔多禄茂堂,供信友们瞻仰。
8. 圣达陡宗徒(St. Thaddaeus)
圣达陡,一名犹达,次雅各伯的胞弟,与耶稣有表亲的关系。最后晚餐那一天,耶稣对宗徒说:祂将显示给听从圣道的人。达陡就问祂:“主,为什么你将你自己显示给我们,而不显示给世界呢?”耶稣答道:“谁若爱我,必遵守我的话,我父必爱他,我们要到祂那里去,并在祂那里作我们的住所。”(若14:22-23)
达陡遗有书信一封,列在新约的牧函里。他劝勉教友,遵守宗徒的训言,全力攻斥异端邪说。达陡在波斯传扬福音,为主流血致命。
9. 圣女则济利亚(St. Cecilia)
圣女则济利亚,出身罗马贵族,是初期教会最著名的殉道贞女之一。自幼信奉圣教,并矢志终身守贞。在结婚的那一天,圣女一心祈求天主护佑她,保持身心的无玷。因着圣女的要求,未婚夫和她共度守贞的生活,热心恭敬天主。约在公元第二世纪至第四世纪中叶,圣女因誓死不愿背教,而被判用利斧斩首殉道。
自十六世纪以来,圣女是天主教最著名的音乐主保,因为她举行婚礼的时候,乐师奏乐,圣女暗自咏唱,求主保护她的贞操。歌词是:求主让我心,纯洁不受损,保全我贞洁,洁白献主前。
10. 圣老楞佐(St. Lawrence)
圣老楞佐,是第三世纪罗马教会的执事,在教难时,被迫交出教会的财产,结果他带领大队穷人到官前,说:“这就是教会的真正财富。”最后,他挨受身体被放在铁丝架上烧烤之刑,舍生殉道。但圣人的死亡,标志着罗马异教的灭亡,许多异教徒目睹圣人英勇熬受苦刑,异常感动,立即信奉真教。其后君士坦丁大帝在罗马城郊圣人之墓附近建立一座大殿。


11. 圣热罗尼莫(St. Jerome)
圣热罗尼莫,三四二年生于达马西亚(即以往的南斯拉夫),圣经学权威、西方教会四大圣师之一。他在罗马求学,并受洗,开始度苦修生活,又前往东方潜修并晋铎。后返罗马,充当达马稣教宗的秘书,并着手把圣经译成拉丁文,及促进隐修生活。后潜居白冷,继续把圣经编译成拉丁文,并曾多方面协助解决教会的各种难题。圣人著作等身,而以注释圣经尤著。四二O年安逝于白冷。他编译和整理的拉丁文圣经,通行于拉丁教会,使教会受益良多。
12. 圣奥思定(St. Augustine)
圣奥斯定,三五四年生于北非,是教内外影响最大的圣师之一。青年时信奉摩尼教,生活放荡。在他母亲莫尼加的长期祈祷下,32岁时,当他偶尔读到圣保禄的教训:“不要争斗酗酒……穿上耶稣基督……’(罗十三:13-14)时,立刻回头归正。圣人受洗后,度苦修生活,后又被选为希波教区主教。他当选为主教后,命神职人员度神贫生活,衣食住行平民化;他捐出家产举办慈善事业,向穷人送冬衣;他的福传思想是“我不愿自己得救,而要大家与我一起得救。” 四三O年安逝。圣人著作等身,神学、哲学、神修等书有90多种。他写的《忏悔录》和《天主之城》,既是世界文学名著,也是灵修和信仰生活的经典之作。
13. 圣安多尼•巴度亚(St. Anthony of Padua)
圣安多尼,一一九五年生于葡萄牙里斯本贵族家庭。十五岁时,加入圣奥斯定会;晋铎后,转入方济各会,度祈祷、赤贫和谦卑的生活。后到法国及意大利各地讲道,成绩卓著,被誉为“圣经的活库”、“教会的圣师”。他热爱穷人,乐善好施,后人为向他谢恩所派的面包称他为“圣安多尼面包”。 圣人一生所行的灵迹很多,如复活一个在沸水中烫毙的小孩子,成为“失物者的主保”等。一二三一年,圣人在意大利的巴度亚安逝,故得名“巴度亚的圣人”。
14. 圣方济各•亚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
圣方济各,一一八二年生于意大利亚西西的富商家庭。少年时期生活轻浮,耶稣的话“你们不要在腰带里备下金、银、铜钱”(玛十,9)使他回头改过,舍弃遗产,全心献身于天主。他召集同志,创立了小兄弟会(今称方济会),实践福音圣训,度贫穷的生活,向民众宣讲天主的仁爱;又协助圣嘉勒成立了修女会。他以彻底神贫和谦逊的精神,革新了教会生活。他酷爱和平及歌颂大自然的榜样,使人更能以纯朴的心亲近天主,并以和平的精神侍人。他以简朴的生活和热烈的爱火,振兴福传工作。圣人于一二二六年安逝。圣方济各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


15. 圣若望•鲍思高(St. John Bosco)
圣鲍斯高,一八一五年生于意大利的都灵,是慈幼会的创立人,青年的主保圣人。童年生活非常清苦,晋铎后致力于教育青年工作,并一八五九年创立鲍思高慈幼会,以教育青年技艺,善度信友生活为宗旨。一八七二年创立女修会——母佑会,一八七五年创立关怀青年的信友团体——协进会。这些团体以“宗教、理智、仁爱”在青年中实践鲍思高神父的“预防教育法”。 圣人提倡以勤领圣体、朝拜圣体,热心恭敬圣母,忠诚服从教宗,作为信友虔诚敬主的三大中心任务。圣人安逝于一八八八年,一九三四年列入圣品。
16. 圣多明我•沙维豪(St. Dominic Savio)
多明我•沙维豪,一八四二年生于意大利,是一位农家子弟。圣人自幼有志献身事主,他组织了无原罪始胎圣母会,该会勤行祈祷等善功,并襄助鲍思高进行救灵工作,料理一切日常事务。一八五九年,鲍思高正式成立慈幼会,无原罪始胎圣母会全体加入慈幼会。 圣人在神修方面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在圣堂里,尤其是领圣体或显供圣体的时候,屡次神魂超拔,耳无闻,目无见。一八五七年病逝,一九五四年荣列圣品。多明我与鲍思高同为慈幼会杰出的圣人,青年的主保圣人。
17. 圣女王亚纳(St. Anna Wang)
圣女王亚纳,生于光绪十二年(1886),河北马家庄人,是一位热心、克已、端庄、听命、勤学、守规的模范童女。
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七月二十一日义和团闯进马家庄,把很多教友逮捕,并说如果他们肯背教便得自由,王亚纳的继母力拉她出来,但她喊说:“我要信天主,我要奉教,我不愿意背教,耶稣救我!”她镇定地跪着朝向教堂,捧手望天,面露笑容,说:“天堂门开了!”并低声喊“耶稣”三次,然后英勇地引颈就义。圣女头颅被砍断后,仍然端跪朝向教堂。殉教时年仅十四岁,被誉为中国的依搦斯。二OOO年,教宗若望保录二世册封她为圣人。
18. 圣女曹桂英(St. Agnes Cao Guiying)
圣女曹桂英,圣名依搦斯,贵州兴义人,一八二一年生于老教友家庭。婚后两年,丈夫去世,立志守节,担任传道员。一八五三年为主殉道,临死前祈祷天主助佑说:“天主可怜我,耶稣救我!”。圣女死后仍面带笑容,栩栩如生,享年三十五岁。二OOO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宣布她为圣人。


19. 杨廷筠(Yang Tingjun)
杨廷筠,生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字仲坚,号淇园,别号有井寒子、郑圃居士、泌园居士等,仁和(今杭州)人。二十六岁中进士,曾任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他最初信佛,后改信天主教,是明朝有影响的佛教徒中弃佛而信天主教的第一人。
约万历三十年(1602),杨廷筠在北京认识利玛窦,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并接受了天主教教义。一六一一年,受洗,圣名弥额尔。他的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和他的父母、家人共三十余人也先后领洗入教。廷筠信教后,致力于公益事业,建学校、办仁会,向缙绅劝募、救济贫困、设立公墓、刻印教会书籍等。一六二七年,廷筠与之藻、光启等到嘉定,参加“天主”名词商讨会。同年秋,在天水桥西(现在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建教堂一座,是杭州新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当年十二月病逝。因廷筠德高望重,为杭州民众所爱戴,列入乡贤祠。杨廷筠是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
20. 李之藻(Li Zhizhao)
李之藻,约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于武官之家,字振之,又字我存,仁和(今杭州)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曾任南京工部员外郎、高邮道台等职。一六O一年李之藻在北京结识利玛窦,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李之藻对天文、地理、军事、水利、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宗教都有研究。在与利玛窦的交往中,李之藻逐渐地接受了天主教教义。万历三十八年(1610),接受洗礼,圣名良。约于崇祯三年(1630)十二月,李之藻病逝于北京,后迁葬杭州。李之藻是中国十七世纪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先驱之一,是著名的科学家、译著家和出版家,也是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